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打造生态宜居之城

发布日期:2016-04-26 信息来源:0 浏览次数:29823
方立天委员的发言
——加强城市建设管理  打造生态宜居之城
 
     近年来,我县围绕建设“六个全椒”,县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随着城区拓展、人口增多、商业活动频繁等影响,城市建设管理问题逐渐显现,急需加强城市建设管理,打造生态宜居之城。
     一、城市建设管理取得的成效
     县委、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管理,坚持以规划为龙头,以项目建设为支撑,以强化管理为保障,蝉联省级文明县城,获批省级园林县城、市级卫生县城。
     (一)规划体系日趋完善。编制了城南新区、城北新城、十谭产业园以及县城综合交通、防灾防洪、园林绿地等20多项重点规划,实施城市综合管网、地下空间利用、重要地段、特色街区规划编制,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,逐渐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、近期建设规划、重大专项规划、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。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,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,保持了规划的连续性、延续性。
     (二)建设品质不断提升。以城南新区、城北新城建设为重点,以旧城改造为依托,强力推进城市建设,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24平方公里,人口增加到约20万人。襄河穿城段综合治理、公共服务集中区、太平文化街区、南屏山核心区改造、吴敬梓故居复建、粮食大库搬迁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,古襄河治理、赵店河截污、襄河大闸拆除重建、滁州大道、滁马高速全椒段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推进。新建、改造城市道路130公里,雨水管网320公里,污水管网130公里。完成房屋征收70万平方米,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性住房280万平方米。创建省级森林城市,城区园林绿化面积846公顷,人均公共绿地达15.23平方米。
     (三)城市管理成效初显。相继开展了“百日文明创建”,“两违”整治,“三整三查三清”、“六个三”集中整治以及六个专项行动,持续向脏乱违现象宣战。创新管理体制,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,将县城74条312万平方米主次干道的环卫保洁全部实施市场化运作,2016年还将实行“一把笤帚扫到底”,把67.4万平方米背街巷道纳入统一保洁。试点运行市容管理社会化,对29条路段和4个广场的占道经营、出店经营和非机动车辆乱停放等问题,开展了110多次集中整治和常态化劝导活动,市容状况有了较明显改观。打赢了“三小车”整治硬仗,实现了“三小车”有序退出,城市公交体系有效完善和快速提升,城市街面秩序明显好转。
     二、存在的问题
     (一)配套设施不全。城市建设规划水平、档次不高,精细化程度不够,特色亮点不多。配套设施仍然不足,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账较多,城市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。随着机动车增多,道路通行能力没有明显增加,断头路仍存在,如南岳中路、万利路等;无货运停车场,停车泊位明显不足,小车或货车夜间到处乱停;无蔬菜批发市场,长年占用襄水西路进行蔬菜批发;临时摊点群缺乏,1500多个流动摊点只能从主干道推向次干道和后街巷道,缺少有效的疏导点;无建筑垃圾消纳场所,建筑垃圾混合生活垃圾乱堆乱倒,建筑垃圾包围城市;无绿色收购站,破旧收购到处堆放、蔓延。还有一些社区没有建垃圾中转站、公共场所缺少公厕、城区道路缺少交通设施等等。
     (二)管理力度不够。主要表现为:市政工程建设重事前管理,事中和事后管理不到位,公共设施破坏严重;农贸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,缺少蔬菜自产自销区,周边流动摊点、店外摆摊占道经营较多;广告、店招店牌设置随意,乱贴乱画、非法小广告等“牛皮癣”难以根治;商户随意倾倒垃圾、排放油烟污水现象严重;非机动车道、人行道、绿化带保洁不到位,垃圾、漂浮物没有完全清理,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存在卫生死角;老城区商场、中小学等人流密集繁华地段乱停车和停车难问题突出,周围道路占道经营摊点和“钟点市场”较多;违法用地、违法建设,特别是即将征迁地块和城乡结合部屡禁不绝;行政处罚力度不够,城市管理依靠言辞规劝,缺少执法权威;部分有物业管理小区管理不到位,一些无物业管理老旧小区脏乱差,影响了群众日常生活。
     (三)工作体制不顺。一是联动机制尚未形成。城市建设管理是一项综合性、系统性极强的工作,涉及规划建设、公安、城管、市场监管、交通、卫生、环保、商务等多个部门,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未发挥,各个部门单打独斗,没有形成工作合力,工作效果事倍功半。二是执法环境差。城市管理的对象大部分是弱势群体,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舆论误解,特别是城管执法部门处在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,抵触、阻挠执法的现象频繁发生,执法难问题突出。三是执法力量严重不足。近年来,县城管理区域年年增加,管理内容逐渐增多,但城管执法力量反而因人员退休、调离等原因逐年减少。
     (四)文明素质不高。“少数人清扫保洁、多数人乱扔乱丢”、“少数人管理、多数人旁观”的现象普遍,广大市民还没有参与到城市建设管理中,少数市民公德意识不强、文明程度不高,爱护县城、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淡薄,乱丢、乱吐、乱停、乱放、乱倒、乱搭、乱建的现象突出,人为破坏、盗窃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,这不仅破坏了县城市容环境,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。
     三、工作建议
     (一)加快建设改造,完善配套设施。一是优化规划建设,着力提升品位,树立统筹规划、超前规划的理念,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水平,注重街景设计和建筑风格,体现城市特色风貌。二是加快老旧小区、城中村、后街巷道升级改造步伐,摸清底数,制定分批分类改造、提升计划,提升老城区的档次和品位。推进城东三角花园、内环西路王坝组遗留户的房屋征收工作。三是科学布局,加快市政道路新建和改造,贯通主干道、打通断头路,提高道路通行效率;选址规划建设货运停车场,施划停车泊位,解决停车难问题;在城区周边合理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,全面清理建筑垃圾;建设临时摊点群,引导限时限点经营,还路于行;建设专业的蔬菜批发、瓜果批发、废旧回收、建材销售等专门市场,疏堵结合;增加城区公厕数量,配套建设垃圾中转站、污水处理等设施。四是加大投入,加快人行道、管网、照明等配套工程建设,进一步提升绿化档次,实行乔、灌、花、草相结合,增强“立体绿化”梯形效果。五是强化城区主次干道、县城出入口路段等市政设施维护管理。六是对交通、环卫、市政等配套设施,实行“三同时”制度,即与新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、同时施工、同时交付使用。
     (二)加大执法力度,强化规范管理。以六个专项行动和“三治三增三提升”活动为抓手,切实加强城市环境整治。一是严厉查处影响城市管理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,严管重罚机动车辆乱停乱放和“三大车”抛洒滴漏行为;依法查处市容管理、环境卫生、户外广告设置及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等案件;完善“两违”网格化防控体系,按照“属地管理、谁主管谁负责”的原则,进一步落实“两违”查、控、拆责任,对新增“两违”行为“露头就打、出土就拆”,对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分期分批拆除。二是推进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,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,实现资源共享,逐步建立有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。采取错时或延时等措施,加强各类重点和薄弱时段、地段的管理力度。三是编制户外广告总体规划,规范城区户外广告、店招店牌设置审批。四是继续巩固“三小车”整治效果,完善禁止“三小车” 非法营运的长效机制。五是进一步加大对环卫保洁、市容管理、园林绿化等市场化运作公司的监督考核力度,建立责任与利益挂钩机制,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公司,综合运用约谈、处罚、退出等手段,提高市场化公司的服务质量。
     (三)进一步理顺体制,健全工作机制。一是认真贯彻落实《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精神,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作用,明确建设、城管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环保、交通等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职责,抽调专人设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,制定会议制度,研究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,建立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。同时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到年终考核内容,严格奖惩。二是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,探索实行综合执法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,形成齐抓共管、综合治理的格局。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,加大经费的投入,高标准配齐、配强执法装备,有计划地逐年招录法律、规划等专业性人才充实到执法队伍中,增添新鲜血液;建立“能上能下”的选拔任用制度,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。
     (四)广泛开展宣传,提升市民素质。借鉴秸秆禁烧和“三小车”整治成功经验,加大宣传力度,切实做好群众工作。一是广泛宣传,抓好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,积极引导市民自我教育、自我约束,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、社会公德意识,营造良好的氛围。二是通过开辟城市建设管理专栏、专题和热线等形式,有序策划推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主题宣传和体验活动,加强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。三是落实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教育、引导经营户主动参与城市管理,并对“门前三包”落实较好的门点给予挂牌表扬。四是加大媒体曝光力度,运用正反两面典型,引导社会各界关心、支持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,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。